7月9日下午,神舟十九號乘組與記者見面會在北京航天城舉行。航天員蔡旭哲、宋令東、王浩澤返回地面兩個多月,首次面向媒體與公眾正式公開亮相,分享183天太空駐留的經(jīng)歷與感悟。
刷新單次出艙時長世界紀錄
在太空駐留的183天,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共同度過了春節(jié)、元宵節(jié),共計完成了近2000項工作內(nèi)容,完成了多個領域的實(試)驗研究項目,還開展了飛行器照料、在軌訓練、維護維修以及站務管理等工作。
在空間站飛行任務中,出艙活動充滿風險和挑戰(zhàn),神舟十九號乘組在軌完成了3次出艙活動、多次貨物進出艙等任務。
第二次飛天,蔡旭哲在出艙活動中創(chuàng)造了多項紀錄:首次出艙以9小時刷新單次出艙時長世界紀錄,兩次飛行任務累計完成5次出艙活動,成為當時出艙次數(shù)最多的中國航天員。
“能夠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,我們感到很幸福,現(xiàn)在可以自豪地說,我們沒有辜負廣大科研人員的智慧、心血和汗水?!痹谝娒鏁?,蔡旭哲說,“航天員只是其中的參與者、執(zhí)行者,榮譽屬于全體航天科技工作者,屬于我們偉大的航天事業(yè)。”
“打開艙門那一刻,就是圓夢時刻?!弊鳛橹袊孜粓?zhí)行出艙任務的90后航天員,宋令東承擔起了新一代人的責任,“90后執(zhí)行出艙任務,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,這一刻終將到來?!?/p>
“太空菜園”也迎來“新成員”。在軌期間,宋令東首次嘗試種植甘薯,植株長勢良好。返回地面前,他們特意給神舟二十號乘組扦插了兩株甘薯苗。見證一顆種子從發(fā)芽到收獲的希望和快樂在中國空間站傳遞。
又見追夢者王浩澤
3名航天員中,記者對王浩澤印象格外深刻。第一次見到王浩澤,是去年10月在酒泉衛(wèi)星發(fā)射中心問天閣舉辦的神舟十九號航天員與記者見面會上。面對提問,她姿態(tài)挺拔,眉宇間寫滿自信從容。此次記者見面會上,王浩澤眼神依舊堅定。
出生在春天,王浩澤的笑容也總像春日的陽光,溫暖又充滿希望。
去年10月,王浩澤作為我國首位女性飛行工程師奔赴中國空間站。從造火箭到坐火箭,5年的發(fā)動機研制時光,為這位初訪太空的“旅客”增添了信心。
和宇宙第一次相約,王浩澤憑借細膩的操作習慣、科學的思維方式、柔和的心理底色,為整個乘組注入了新的能量,“在太空,想把活干好,還要沉得下心,耐得住磨。”
對王浩澤而言,性別從不是航天任務的限制,能力才是關鍵。在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時,王浩澤經(jīng)過層層選拔,從約2500名候選對象中脫穎而出,成為18名預備航天員之一。她說:“做夢都想去天上的空間站看一看?!?/p>
為了這次圓夢,王浩澤做足了準備。作為第三批預備航天員中唯一的女性,王浩澤鉚足了勁兒,與其他17名隊友公平競爭,又和乘組共同完成了嚴格的訓練,最終成長為“特優(yōu)生”。
在見面會上,王浩澤說,能夠為科學探索貢獻更多的力量,讓世界看到更多的女性風采,一切努力都變得更加有意義。
沒有飛行,就是在準備飛行。返回地面兩個多月,王浩澤和兩名隊友的肌肉力量、耐力和運動心肺功能已經(jīng)基本恢復到飛行前水平,待完成恢復期各項工作并進行健康評估后轉(zhuǎn)入正常訓練。
返回地面前,她還寫了一首小詩,其中有一句這樣寫道:“我定會點燃更多的火把,照亮深遠的太空,只因為,那片遙遠的星空中,有我一生的夢?!?/p>
圖為神舟十九號航天員蔡旭哲(中)、宋令東(右)、王浩澤(左)在記者見面會上敬禮致意。
(文/顧航瑜 攝/宿東)